從樂府、古詩到近體詩 

 

自由←─→格律

詩體 

樂 府

古 詩

近體詩

起源 

漢武帝成立「樂府官署」,經樂府署採集保存之詩歌,稱為「樂府詩」。

兩漢已有古詩,「古詩」之名始於,為區別於格律規定嚴謹之「近體詩/今體詩」而謂之「古」。

1.五言絕句起於五言古詩,七言絕句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2.五律之格律確定完成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二人。七律格律確定完成於初唐杜審言

作者 

民間

士大夫

士大夫

音樂 

入樂,可歌

不入樂,徒誦不歌

徒誦不歌

內容 

多敘事,反映時代,貴遒勁

多言情,溫柔敦厚,尚溫雅

 

句法 

多長短句

多五七言

五言、七言

句數 

不限(字數亦不限)

絕句

律詩

排律

四句

八句

12句以上

平仄 

不分

要分

依律詩前四句粘連

對仗 

不須

不必

頷聯、頸聯

各自為對

起結不對餘皆延伸

用韻寬嚴 

只求韻諧(寬鬆),可以換韻

符合韻部(嚴謹)

換韻 

不可(一韻到底)

發展 

產生於兩漢

發達於南北朝

創始於兩漢,成熟於魏晉

衰頹於南北朝

復古於唐宋(新樂府運動)。

五絕起於漢魏五古,

七絕起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五律成於沈佺期宋之問

七律成於杜審言

 

流變 

為詞取代

演化為近體詩

詩體 

樂 府

古 詩

近體詩

 

 

 

絕句、律詩、排律

 


 

------------------------------------------

分析原則

1.起緣.時間.作者(民間/文人).題目(固定/變動).

2.發展→演變

3.內容

4.手法(對仗)

5.形式(字數、句數、用韻、平仄)

6.音樂

 

 

劉希夷《春江花月夜》開創性

此詩為樂府詩,承襲南北朝樂府就題而來

(分析古詩與樂府詩不同)

以上可知,樂府與古詩不同

而就由樂府基本形式,可以從中掌握三個原則

此樂府名《春江花月夜》,由此得知

1.格律、形式

可以從樂府的名稱得知樂府大致格律,但詩人仍有很大的創作自由空間

2.內容

前人作的樂府題目有提示性,而後人所作的樂府內容,大多依照前人的題目而行

3.情感

前人樂府是愉快的,是悲傷的,那後人則不應該離開太多

 

※但《春江花月夜》卻有不同的開創指標性

 

1.格律

此首樂府轉了好幾個韻,每一次境界都不一樣

2.內容

離別、閨怨為此樂府題傳統內容

作者沒有超出太多

3.情感

則因為格律的轉換而使得情感有不同層次

>>>>>>>>>>>>>>>>>>>>>>>>>>>>>>>>>>

第一是有一個大致的格律。與后來的詞不同,東漢以來流行的歌行體詩的格律規定不很嚴格,詩 人還有很多自由空間。事實上,張若虛的這首詩的形式離開傳統的“春江花月夜”體就差距比較大。歌行體詩歌的第二個特征是:題目具有提示性。這類詩歌常常有 一篇前人的著名詩歌作為榜樣,那首前人的詩歌採用什麼題目,後人作詩也要採用這個題目,而且,題目基本上限制了內容的范圍。第三個特點是:後人的詩歌中的 情調——快樂或者悲傷——要與前人的范文平行,前人的范文是憂傷的,後人的作品就不應該太明快。鑒於這些成文的與不成文的規矩、習慣,張若虛這首詩從內 容、形式、情調上都獲得了很明確的“框架”。

 

 

參考資料:

http://www.people.com.cn/BIG5/14738/25835/2146570.html

 

種類 

絕句(短句、斷句)

律詩(今律)

排律

起源 

1.五言絕句起於五言古詩,七言絕句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2.明王夫之薑齋詩話:「絕先於律,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歌行,即樂府詩。

1.五律之格律確定完成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二人。

2.七律格律確定完成於初唐杜審言。。

八句以上,然句數須限於雙數。

句數 

每首四句。

每首八句。

用韻 

1.多押平聲韻(五絕有采仄聲韻者),凡偶數句須押韻。

2.首句不押韻為正格,亦可押韻。

3.一韻到底,不能轉韻,避免重複的韻腳。

1.限平聲韻,凡偶數句須押韻。

2.首句以押韻為正格,不押韻為變格。

3.一韻到底,不能轉韻,避免重複的韻腳。

格律同律詩

對仗 

可對仗、可不對仗。

起結兩聯不必對仗,中間頷、頸兩聯必須各自為對。

須依律詩格律延長,排排對偶。

字數 

均限於五言、七言兩種。

平仄 

有固定平仄格式。在平仄法上,有平起、仄起兩種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個字為準,若為平聲,則為平起;若為仄聲,則為仄起。

調協 

五言每句第一字,七言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以不拘,餘字之平仄皆得調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ds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