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版本

鏡子理論,又稱鏡緣或鏡像階 段(the mirror stage),由法國精神分析巨擘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在1936年首次提出。拉岡認為「鏡像」是塑造自我的第一階段。嬰孩從六個月到十八個月,會對自己的鏡像顯出莫大的興趣,試圖藉由 鏡像所提供的完形(Gestalt),來實現自己期望成熟的目的。鏡像理論可看作是一種認同作用,不過精神分析學者不斷強調走出鏡像的重要。拉岡解釋,當 主體透過鏡像來認識自己,其實是藉由「他者」,才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雖然鏡像過程幫助嬰兒發現「自我」,拉岡強調經由鏡中認識的自我,並不是真實的,而是 一種鏡中幻象。

人類就是透過這樣彼此照鏡子,在不斷的人際互動中,形成自我形像。可惜,人類的價值觀,多半扭曲變質,因此沒有一個生命不曾被局限。孩子多半會承受來自長輩的不當教導和影響,這些不良的童年經驗,全都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

>>>>>>>>>>>>>>>>>>>>>>>>>>>>>>>>>>>>>>>>>>>>>>>>>>>>>>>>>>>>>>>>>>>>

申論版本

人們總是憑藉著語言與符號的創造與運作,不斷地進行文化的生產與 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動了符號的進一步差異化與層次化。後現代 主義對於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體系的批判,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對於語言與 符號的批判,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基本上就是各種符 號的不斷重建與解構的過程;

我們必須置於後現代主義的脈絡來看待拉康 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後現代主義符號遊戲與話語結構的理論起源,我們 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號批判理論,拉康的研究方向結合了精神分析學、 語言學、拓樸學與人類學,不但啟發了 Foucault 等人的後結構主義思想的 形成與發展,也影響了後現代主義者的思路。

  法國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總結了社會人文科學的最新研 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

「想像」、「象徵」與「現實」構成了 人們生活世界的三個動力因素,而這三者又各自成雙地相互扭結成三個軸線,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化。

拉康早從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 學的研究中,便創造性地把對於人的精神分析與語言的運用連結了起來, 而他在三六年發表的《論鏡像階段》標誌著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 分析學的誕生,他的學說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學運動的分裂,

因為拉康所探 討的「我」已經不是佛洛伊德與傳統意義上的「我」或「主體」,而是同 語言及其潛意識結構基礎相關的新概念,我們可以說,拉康學說的精華集 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語言結構是潛意識的內在結構的外化」;

或者 說,「潛意識就是被內在地結構化的一種語言」。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 析學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們先不談那麼多,筆者只簡短地提及拉康 (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論述「鏡像階段(Mirror Stage)」。

  鏡像階段是嬰兒生活史的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這是每個人自我認同 初步形成的時期,其重要性在於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 期望的、異化的、扭曲的與被誤認了的對象

嬰孩在六個月大到十八個月 大這段時間尚未有走路與自行站立的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的抱持才能在鏡 中看到自己的影像,這時候他還不能在鏡像中區分己身與母親等等其它對 象,嬰兒是把自我與他人混淆起來的。後來隨著嬰兒肢體動作的增加,嬰 孩終於能夠在鏡像中辨認出自己的影像,在鏡像中區別自身與其它對象是 同時發生的,嬰孩也在鏡中看到了抱著他的母親影像,與四周熟悉的家庭 環境,而後者使得嬰孩更加肯定了影像中的己身。當嬰孩在鏡像中看到自 己是一個完整的軀體,並且鏡像會隨著自己動作小拇指而變化時,他會完 全淹沒在歡欣興奮的情感中,於是嬰兒對這個鏡像產生了自戀的認同,這 是每個人的自我初步形成的時刻。

  但是嬰兒是在一種想像的層面上認同了自身的影像,嬰兒是在「不是 他」的地方見到了自己,他會把鏡像內化成一個理想的自我,並且被鏡像 給銬住與俘虜住;完整的倒影與嬰兒在此之前支離破碎、不協調的知覺印 象,形成了極尖銳的對照,嬰兒的狂喜是一種輝煌卻又基於幻影的自戀經 驗,同時產生了一種誤認的過程,誤認一個理想化的自我,這時候自我也 被異化成另一種客體而存在。鏡像階段是一個從破碎到想像的認同過程, 嬰兒透過肢體的動作與鏡像的辨認,而將自我形象從不完整的印象延伸成 全形的幻覺,仍然實際缺乏獨立能動性的嬰兒,在想像上提前展現自己對 於軀體的駕馭。嬰兒是靠著那外於自身的他者才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這 種過程實質上包含了期待與錯覺,當「我是完整的」此鏡像幻覺成立的同 時,也是「我是分裂的」這個事實被揭露的時刻;鏡像認同的弔詭即在於 「自我就是他者」,嬰孩將自我認同為一個對象或異己,這個過程是建立 在一個錯誤認知的基礎上。

  這個過程也構成了人們後來所有的認同模式,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對於 自我的認同,主體對任何對象的認同都是一種期待的、想像的與理想化的 關係,主體會在後來發現之前的認同是一種誤認,於是認同與破滅就構成 了主體不斷重複的發展。拉康進一步表示所謂的鏡像並不只限於真實的鏡 子,也包括週遭他人的眼光與其對自我的反映,主體在成長過程中的認同 建立是經過各種不同的鏡像反射,這也包括與週遭他人的互動與意見來確 立,但是他人的眼光以及各種自我反映的鏡像總是不一致的,在嬰孩時期 與成長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歡欣興奮的欲望驅使下,主體總會局限地、誤認 地、滿足地認同某一個鏡像,然後當這個認同破滅之後,又會更期待下次 理想化的認同。於嬰兒時期的鏡像階段之後,所餘存的想像的與現實的角 力與辯證,就這樣反覆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

>>>>>>>>>>>>>>>>>>>>>>>>>>>>>>>>>>>>>>>>>>>>>>>>>>>>

他使用鏡像階段理論用以佐證他對於嬰兒自我認知的研究成果,在鏡像階段理論中拉崗創造性的提出自我即是他者的概 念,因此自我的形成充滿了想像與異化,這個自我的形成也充滿了扭曲與誤解,他認為嬰兒在尚未具有走路能力之前(6個月大到18個月大之間)無法分辨自己與 他人的分別,嬰兒在這個時期將自己與他人混淆在一起,他無法分辨鏡中的他與其母親之間的差別,之後隨著嬰兒的成長,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擁有四肢,他也理解到 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差異,當他站立在鏡前,他同時理解了他與母親是兩個不同的個體,這種理解強化了他對於自我的認知,當體會到鏡中的自己是一個完整的軀體, 當鏡子反映著他的四肢的擺動時,嬰兒會被這種鏡中影像所刺激,進而,他會感到一種歡愉,這種歡愉是自我認知的勝利,於是嬰兒對於鏡中的自己產生了自戀,這 種自戀是每個人都會經過的階段。
然而嬰兒對於自我的認知仍是一種想像,嬰兒在鏡中發現了自己,但是鏡中的影像只是一種映像,這種映像並不等同於實 體,嬰兒把鏡中的自己內化成一個理想的自我,換言之,嬰兒被自己的影像所困住,他被自己的影像所俘虜。拉崗認為嬰兒在6個月大到18個月大之間,他對於自 我的認知是破碎的,當他終於意識到鏡中的完整某人是他自己時,他陷入了一種狂歡的自戀中,因為比起先前破碎的經驗,一個鏡中完整的自己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 力,然而這個鏡中自我卻無法等同於現實中的自我,因此嬰兒在確認自我的存在時也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因為嬰兒所認知的自我所依靠的是一種期待與錯覺,當 一個完整的鏡中影像被確認時,同時也是一個分裂的自誕生的時刻,嬰兒將鏡中的自我誤認為一個理想化的自我──自我以一種異化的客體存在,自我實際上是他者 ──一個在虛幻中的自我。鏡像階段是一種嬰兒從破碎到想像自我的認知過程,嬰兒對於自己的認知從破碎的概念到理解自己之於一個整體,他透過鏡中自我的影像 發現了自己對於自己的軀體具有駕馭的能力,雖然在這個階段裡的嬰兒實際上並未真的具有駕馭自己的能力。
這個鏡像階段理論後來經由拉崗自己的演 繹而擴展成為一種自我對於他人的認知,換言之,自我對於所有的對象的認知過程也是一種期待、理想化、扭曲與錯認的過程,自我並且會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認知 是一種錯誤,於是在自我的人格發展過程中充滿了不斷的認同與破滅,一如拉崗本人在50年代時提出了「想像」、「象徵」與「現實」這三個元素組成了人們所生 活的世界,而這三個元素又彼此互相激盪,人類生活中的新文化於是在這種不停的激盪中生成。對於拉崗而言,所謂的鏡像並不僅僅侷限於真實的鏡子,鏡像亦包括 他人看待我們的眼光與我們對於自我的反映,換言之,自我的形成過程中夾雜著許多不同的鏡像反射,這些鏡像亦包括與他人的互動及意見的交換,然而這種種鏡像 並非協調一致的,自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會選擇某一個鏡像作為範本,當這個範本被現實戳破後,自我會根據這個範本重新建立另一個範本,自我會根據這個新範 本重新塑造一種理想化的認同,而這種不斷形成的理想化認同則構成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ds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