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在解釋學問題中居於核心的地位。

答:“文本性( Textuality)”是個抽象名詞,指文本作為一個文本所具有的特性和規定,它在20世紀70年代在哲學界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該名詞的一個普遍的延伸是“文本際”(intertextuality)。  文本際表示在不同文本之間所發現的那些東西,EG:隱藏的假定、空間距離等。
由於對於什麼是文本有許多非常不同的理解,對於什麼是文本性也會有許多不同的理解。
如果把文本看做奧古斯丁在《論教師》中所提到的那種文本,在所有這些不同的理解中,有5種觀點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種觀點認為著作文本是印在紙上而又被引用的印刷符號。
 
第二種觀點認為文本是這些符號的意義。
 
第三種觀點堅持文本是那些具有意義的符號,但並沒有特別的意義。
 
第四種觀點把文本的界定與說話的行動聯繫起來,認為它就是作者或釋義者正在寫作或說話時的文本。
 
第五種觀點把文本界定為與特殊意義相聯繫的印在紙上的符號或表達中的言語。

 
與這些觀點相悖的觀點倒不在於文本性這個概念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而在於如何更好地界定它。從上述多種關於文本的觀點中可以看出有關文本性的共同之點。
例如,文本性是某種實體被作為某種象徵,或某種意義,或意義的標識時所獲得的特性(character)。
這些是為了告訴我們什麼是文本性,不管它們是與最初的意義有關,還是為了傳達某種意義而對某些實體的用法,等等。
 

※文本性就是實體被作者所有意地選用、安排、運用於向特定場景中的讀者表達某種特殊的意義時所獲得的特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ds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