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就其形成機制來說,類似於一個具體而微的寓言,先言及他物再作用於本物;或曰用與本體具有相似性的喻體行使命名功能。喻體是人較為熟悉的事物,其一層層回溯,常常最終落於人自身。正如維柯所說:「在一切語種裡大部分涉及無生命的事物的表達方式都是用人體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覺和情欲的隱喻來形成。」這正說明隱喻暗合了人由己度人、由己度物、把自己當作權衡世間一切事物之標準的認知方式。

 

轉喻(和提喻):以隱喻性命名所產生的感性意象為基礎。

如果說隱喻的內在特質是「同中見異」的話,那麼轉喻則對其中「異」的一面進行了辨認,表現為以行動主體代替行動、以主體代替形狀或抽象形式、以原因代替結果等種種情況;而提喻則在「同」的方面加以引申,主要有以局部代全體或以全體代部分兩種。對此,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英語中的「雷」與「怒」同源(thunder),詞源學的研究證實人最早是以「怒」(主觀情緒)來命名「雷」(他物)的,這即是隱喻。而轟隆隆的雷聲與人的怒吼有感觀上的相似之處,而兩者又分屬不同的範疇,這便是「同中見異」。人逐漸將「怒」與「雷」聯繫,將「雷」與其產生的人化基礎結合,就產生了「雷神」(Thunder羅馬神話中的朱庇特),把兩者原本相異的一面溶合於新的轉義中,這即是轉喻。相應的,是提喻的作用,將「雷神」由部分而整體化為「眾神」,發展了兩者作為「神」的相同之處。

 

個人補充:而用選擇軸(Y軸)和組合軸(X軸)表示

隱喻在選擇軸

轉喻在組合軸

因此由上文看出,雷與怒先是隱喻的選擇軸,而後反射到轉喻的組合軸上

 

詩歌原則:把對應原則從選擇軸心反射到組合軸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ds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