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BF%83%E7%90%86%E5%AD%A6%E5%AD%A6%E6%B4%BE%E5%88%97%E8%A1%A8

話說之前的文批好像有上到阿佛(汗)

佛洛伊德  佛洛德學說簡介

    弗氏學說最主要的內容包括無意識學說、本能學說、釋夢學說和人格學說。 他的學說是有機聯繫、自成一體的,無意識學說是他思想的核心,弗氏本人也曾說 過,精神分析學說是一種關於無意識心理過程的科學。” 

    弗氏把心理過程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無意識,無意識又稱潛意識。 他認為,意識是與直接感知的有關的心理部分;前意識是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能 從無意識中召回的心理部分;無意識是包括個人的原始衝動和各種本能以及這種本 能所產生的欲望,而被風俗習慣和道德壓抑到意識閾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認為,無意識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內容。 

  弗氏從無意識學說出發來解釋他的本能學說。弗氏所講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認為性本能衝動在神經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著一種不平凡的巨大作用。 弗氏後期提出還存在兩種基本的本能:愛戀本能和破壞本能,破壞本能又稱為死亡本能,這兩種本能都是通過無意識起作用的。  

  弗氏從無意識學說出發,來勾勒他的釋夢學說。他認為,夢是一種心理現象, 是一種願望的實現,他在《夢的解析》一書中講,夢並不是無意義的,並不是荒 謬的,並不是以我們的觀念儲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開始覺醒為先決條件的。 它是一種具有充分價值的精神現象,而且確實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它在清醒時我們 可以理解的精神動作的長鏈中佔有它的位置,它是通過一種高度錯綜複雜的理智活 動而被建造起來的。”  
    弗氏的人格三部分結構說,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構成的。 本我是指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結構部分。本我按照快樂原則,急切尋找 出路,一味追求滿足;自我,是指意識的結構部分,是來自本我經外部世界影響而 形成的知覺系統。它代表理性與機智,處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充當 仲裁者,它監督本我,適當滿足;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 自我理想,處於人格的最高層,按照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達到自我典範。 弗氏認為,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會實現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 就會導致神經症。 

榮格學說簡介

       近代對深層心理學和潛意識的研究,要深深歸功於瑞士籍精神分析學家- 榮格 先生(C.G.Jung)。他畢生致力於臨床工作,證明了佛洛伊德學派對人類心靈的解決太過狹隘而且有限。他累積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開始去捕捉心靈的真正本質,就必須去了解比個人生命史和個體潛意識更深髓的東西。

        榮格最著名的貢獻莫過於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集體潛意識是人類歷史與文化資料的大池,所有的人在心靈深處都有這些共同的東西。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和一般宇宙一樣,都具有基本的動力模式或原始處知法則,稱之為「原型」或稱「原始影像」,他並且詳加描述原型對我們個人和人類社會所造成影響。

      「原型」在位階上超過我們的精神,他代表了運作於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宇宙性支配法則。依照榮格的說法,強而有力的原型不但影響我們個人的命過程和行為,同時也影響文化和歷史事件。雖然原型在不同的文化間,或許會顯現出不同的名字或其他差異,但她們具有普同性,能穿越歷史、地理和文化的疆界。如同神話存在於人類知識的廣大海洋中,就如同在天空飛翔的鳥或海中游泳的魚一樣真實,榮格稱之為「集體潛意識」。

      特別是在夢裡,榮格可以找到思考已久之問題的答案,可以同步感應親友的動態,可以預見未來的訪客,甚至可以預感戰爭的場景,這些夢,既不侷限於自體,又能夠穿透時間和空間,時大時小,時近時遠,甚至好像有幾分操縱自如。按照榮格自己的解釋,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裡儲藏了諸如對苦思不解問題之答案,還貯存有創意、靈感、直覺和超感覺力等高層次的意象與資料。這些資訊並不存在於意識層面。
    榮格提出內傾和外傾的心理類型。並與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匹配。提出了八種人格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性、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

                             兩者差野

1. 夢之解析
2. 無意識或潛意識之詮釋
3. 人格之構成

>>>>>>>>>>>>>>>>>>>>>>>>>>>>>>>>>>>>>>>>>>>>>>>>>>>>>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64.htm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別心理學」的創始者。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漸漸形成一種生活模式,根據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觀目標,但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個人的主觀目標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過程應以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別心理學」。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認為人類可以從整合與完整的觀點來瞭解。此種看法強調人們的行為有其目的,認為我們的未來遠比過去重要。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與創造者,並以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我們的目標。我們創造自己,而不僅受到幼年經驗的塑造。


  阿德勒心理學與行為科學新進的發展有顯著的相似點,而目前阿德勒學派再受到重視,不只是舊學派的復甦而已,事實上是其它治療學派一直在想法與技術上受到阿德勒學派的影響。

>>>>>>>>>>>>>>>>>>>

阿沙吉歐力

http://www.souland.com/souland/bible/b14.htm

 (總合學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ds245 的頭像
    nds245

    光ノ応援

    nds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