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正名

  荀子的正名思想的提出,主要由於當時後禮崩樂壞,正如孔子所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荀子看到當時的亂象,認為須要認清正名與制道間的關係,因此國家才有聯繫,社會才會安樂,以下試述尋子的正名思想:

  荀子的正名思想主要可以從立三標和破三惑來說。

(一)破三惑

  由於見到了當時許多名實不正的情況,例如「殺盜非殺人」、「山淵平」、「白馬非馬」的情況

1、用名以亂名:主要就是「殺盜飛殺人」等例子,利用名稱來作不正當的事,甚至將他合理化,她所看到的就是這個現象

2、用實以亂名:主要是「山淵平」等例子。因為感官上的知覺,使得名稱上,混亂的情況

3、用名以亂實:此為「白馬非馬」等例子。因為名稱上的辨辯,混亂了實際上的情況。

如此一來,名不正的後果會造成,貴賤問題、同意問題,甚至會造成社會混亂,使得民無所從。

而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利用用三驗禁之,還有正名的原則

 

(二)立三標

  荀子提出了,「所為有名」、「所緣以同異」、「制名之樞要」

1、「所為有名」-她認為社會上的名物有她一定的名稱,就有她一定的關係,因此必須認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制名和社會的關聯。

2、「所緣以同異」-是指人用五官去判斷事物,也就是趕知和判斷能力是制名的基礎。

3、「制名之樞要」-提出了三個原則,

(1)事物與事物間的差別-因此我們要認清其中的差異性。

(2)約定俗成-名稱是大家所共同制定的,也就是約定俗成,因此必須注意到她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3)名實相符-這部分則視助意到了名稱和實際上必須要有驗證關係。

 

(三)正名的益處

  因此只要正名,就可以明貴賤,辨亦同,然後率民而一。

對國君來說,只要正名,有他一定的規則,因此可以率名而一,國家富興

對百姓來說,能夠正利、正義而行,能夠對彼此間的交流更加普及順暢。

 

※從此看出荀子的正名,不忘帶有為政治辨名的色彩,另外也造成了邏輯思辨上的大革新,這在先秦思想上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造成了後面其他邏輯學上的思考,所以荀子可以稱得上是先秦正名的總結。

 

 

 

 

感想:我之後還寫得出來嗎。。。。。(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ds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